当前位置: 电机车 >> 电机车前景 >> 模拟芯片领导者,纳芯微国产替代新能源双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华安证券胡杨)
1纳芯微:国内模拟芯片领导者1.1深耕模拟集成电路,产品类型多元化
九年积淀布局三大业务领域。
纳芯微成立于年,从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出发,针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向前后端分别进行深度挖掘,推出了集成式传感器芯片、隔离与接口芯片以及驱动与采样芯片等多种产品,形成了横跨信号感知、系统互联与功率驱动三大领域的产品布局,下游应用覆盖信息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与消费电子等多个不同应用场景。
凭借着稳定的供应链与先进的技术优势,公司已取得众多行业龙头标杆客户的认可,已对光伏储能行业主要头部企业实现加速供货,同时车规级芯片已在多家终端厂商实现批量装车。
光伏/车载多场景覆盖,客户资源优质稳定。
公司现已能提供余款可供销售的产品型号。藉由自身广阔的产品覆盖,公司已与包括中兴通讯、汇川技术、霍尼韦尔、智芯微、南瑞继保、英威腾、阳光电源、韦尔股份等多家行业龙头客户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对光伏储能行业主要头部企业实现加速供货。
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车规级芯片上,公司的产品已被比亚迪、东风汽车、五菱汽车、长城汽车、上汽大通、一汽集团、宁德时代、云内动力等多家终端厂商购入并实现批量装车。
五大产品类别齐头并进,多型号产品推陈出新。
纳芯微的主要产品包含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集成式传感器芯片、数字隔离芯片、驱动与采样芯片与接口芯片五大类别。
其中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的细分种类最为多样,针对压力、硅麦克风、加速度、电流与红外线共五个细分种类的传感器推出了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是纳芯微最为核心的产品业务。
除此之外,纳芯微还从ASIC芯片出发,向上下游大力延伸产品类型,成功覆盖了集成式传感器芯片、数字隔离芯片、驱动与采样芯片与接口芯片四大类别。
在集成式传感器芯片方面,纳芯微开发了温度、压力与磁三类传感器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IoT等领域;在数字隔离芯片方面,纳芯微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在标准的数字隔离芯片之外还开发了集成电源的数字隔离芯片;在接口芯片方面,纳芯微的主要产品是隔离接口芯片,但同样也开发了非隔离接口芯片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在驱动与采样芯片方面,纳芯微分别推出了具备多种优秀特性驱动芯片与采样芯片,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光伏、通信基站等场景有着广泛的应用。
1.2Fabless模式推动公司成长,经销体系促进业绩提升
Fabless生产模式,与晶圆厂合作关系稳定,确保产能供给。
在晶圆制造方面,公司已与中芯国际、DongbuHiTek、台积电、X-Fab等全球知名晶圆代工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芯片封装及测试方面,公司与日月光、长电科技等封装测试厂商深度合作多年,已形成了稳定的封装测试工艺,并购入了专用测试设备交由部分测试厂商进行芯片测试,绑定专属产能。
在代工厂的供应占比方面,纳芯微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大力支持半导体制造国产替代进程,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本土晶圆厂的供应占比自年起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纳芯微的主要供应厂商之一。
经销占比逐渐扩大,直销模式仍然重要。
公司成立初期以直销模式为主,自年开始,经销收入占比有所提高。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部分客户存在指定公司通过经销商向其销售的情形;另一方面,随着产品品类的丰富、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销售规模的增长,为了更好地服务和管理下游客户,公司将部分零散的订单交由经销商实现统一销售。
经销商也能帮助公司拓展市场资源,提高公司品牌宣传力度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打开下游市场。但需要注意的是,直销渠道对于营收的贡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同时采取直销的销售模式有利于及时把握最终用户的需求,从而准确把握研发方向,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对公司的长远运营同样有着一定的帮助。
1.3技术创新为公司核心,管理层推动持续研发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层技术背景深厚。
截至年第三季度,公司三位创始人王升杨、盛云和王一峰分别持有公司10.95%、10.20%与3.83%的股份,三人形成一致行动关系,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分别负责公司的整体规划、技术研发与公司运营。
此外,借由实际控制人持股平台,公司前五大股东中的四席实质上构成了一致行动关系,确保了公司管理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三位创始人均为硕士学历,拥有国内外一流半导体公司的工作经验,在公司的业务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为培育公司内部创新思潮做了大量的促进工作,带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助力公司持续成长。
核心技术团队经验丰富,平均从业年龄超过10年。
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由芯片行业资深专家构成,平均从业年龄为12.2年,均具有一线海外芯片巨头(ADI或Marvell)的工作背景。
团队成员基于ADI的先进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体系和团队自身丰富的研发管理经验,推出了稳定性强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体系,是公司在市场中持续维持强大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重视研发投入屡创新高,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公司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自创立以来始终重视研发投入,使得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得以强化。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于~22Q3从0.10亿元增长至2.50亿元。公司的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也同样始终处于较高比例,为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研项目品种多元且数目可观,公司多领域研发创新齐头并进。
截至22H1公司共有37项在研项目,其中5项已处于量产阶段,32项还在持续开发中。在研项目的覆盖领域多样化,除了少部分项目为已有的技术升级以外,多数项目均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升公司的产品线覆盖范围,完善公司的产品生态,为公司的保持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1.4国产替代与新能源双线驱动,业务表现屡创新高
-22Q3公司业务迅速增长。通过公司持续不断的研发支持,公司产品线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公司客户数目持续增加,促进营业收入的增长。
自年起,国产替代成为国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