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车

能源转型2020不可预见的奇迹

发布时间:2023/1/26 15:43:48   
白癜风可以治愈 http://m.39.net/pf/a_4603724.html

尽最大的努力,赌一个未知的奇迹。如果没有奇迹出现,那只是因为你的努力不是最大。

文/廖宇

所有曾经站在年眺望过年的德国人应该不会想到这一时刻真的会这样到来:35%的可再生能源在年就已实现,减排40%的目标超额完成为44%,但万辆电动车要等到年,10GW的海上风电还需要从长计议。

表面上的成功理应让人们兴奋不已,但回望过去的20年,最真实的体验是:尽管新能源的比例大大提升验证了当初的梦想是可以落地的,但除了这些的确可以带来一些激动的数字,对我们实际生活和生产体系带来的改变却远远没有当初设想的那么大。

人们总是会不断面临这样的场景:起初制定了一个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目标,一筹莫展的过了很多年以后竟然提前实现了,这个时候却发现即使这么用力也并未真的颠覆掉那个厚重的系统。

生活不会带来太多的惊喜,但也不忍让你空手而归。

我是年来到德国加入能源转型Energiewende的大潮,现在回想起来,尽管有很多人都对能源转型怀有雄心勃勃的梦想,但一开始想到新能源占比会超过25%却又觉得遥不可及如履薄冰,可到了最终演变的结果远远高于这样的想象似乎到80%也没有什么问题;另一方面,人们起初对分布式光伏和风电的发展对原有系统的冲击甚至是颠覆充满想象,但到了年传统的电网结构依然坚强,可再生能源依旧如新生儿一般非常脆弱。

预期的结果本身和实际的改变力之间出现的差异取决于创新者对自身和市场的把握能否真的保持高度一致,在这一点上20年来唯一最符合人们设想的是:的确不止是德国,日本、中国甚至是美国、沙特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纷至沓来,全球走向低碳绿色能源已成定局。

以中国为例,中国年的发电总装机为11.5亿千瓦左右,其中风电只有6千万千瓦,光伏只有不到万,但仅仅7年过后,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0亿千瓦,其中水电3.6亿千瓦、并网风电2.1亿千瓦、并网光伏2.0亿千瓦、核电万千瓦、生物质发电2万千瓦左右——风电增长了3.5倍,光伏活生生的增加了近30倍。

注:图片来源于水电总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

毫无疑问,中国也在能源转型,看上去似乎更加惊心动魄——在过去的八年中,中国增长的电力装机中几乎一半都属于新能源。同时,在年初以9号文开始的电力体制改革,与突如其来的移动互联网风潮叠加在一起,折射成了“能源互联网“这样前所未有的极具煽动力的行业风口。近6万亿的电力终端市场被特高压、智能电网、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现货市场、综合能源等概念裹挟着来到,摇身一变以泛在电力物联网和数字电网高亮悬垂。

与德国类似,在漫长的新能源征程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飘然而至。与出发彼时相比,并非行业的改变太少。相对于年数百万千瓦的光伏来讲,今天已经是奇迹。只是时过却没有境迁,最后的赢家还未亮相,像互联网那样潮水般的以旧换新横扫一切的革命似乎并未到来,使得其实已经很了不起的成就还是停留在数字和业绩层面,够疯狂但是不够刺激。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十几年来中德乃至全球的能源转型过程就是:量变还未引起质变,甚至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加乐观。

那么以为联接点,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和之后还会发生什么的分析也许并不会一瞬间解除这些矛盾,但对了解现在所处的位置和可能前行的方向就变得至关重要。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概念已经并将会发生更多的改变,甚至出现我们不可预见的奇迹。

移动互联网vs能源互联网vs能源物联网vs工业物联网vs产业互联网

过去的五年,最不可思议又最理所应当的高光突变就是移动互联网对全人类的冲击。从BAT到头条滴滴小米,真正疯狂又刺激的刷屏在这里。

其实,用最朴素的逻辑来看这场互联网的革命并不复杂:人们用最简单的信道LAN网络把计算机这些庞大厚重的工业计算设备相连,让计算机先变成PC再变成手机,从原始的计算数学功能到最临近的通信、航天、自动化控制,再一步步走向金融、交通、吃喝拉撒甚至吹拉弹唱——这是一个典型的B端企业级工业设备因为易用、便携、多元成功走向C端个人用户的成功案例,由此引发数据量从MB、GB到TB的跃升,而信息流也依托3G、4G来到了5G。

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唯一可以媲美的工业转民间的应用只有金箍棒,但也因为其高端的不可复制性无法在凡间形成波澜。拉低行业门槛、可复制性、资本回报周期短,使得互联网这个全新的行业在短短20年中就创造了数个世界首富和千亿美元以上的公司。

如果把时间重新拨回年,大多数人还没有开启移动支付、打车还是要靠路边等待、银行依然很多人排队,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和人们生活的冲击原本具备同样的威慑力。但是真的仔细回味这过去的五六年,相比于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甚至是房地产这些同样举足轻重的传统行业,能源在年原本具备最甜美的想象力,但竟然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表面上的损失和受到的威胁最小,也不知是福是祸。

理论上讲互联网改变其他行业的逻辑是一样的:改变点对点的信息不对称,取而代之为面和平台层级的信息不对称,用隐形的价值链取代显性的价值链,互联网很有可能不创造价值但是提供足够的对价值的想像力。在找到这一逻辑之前,互联网的商业属性远远低于其社交属性,其孕育的企业也不具备对传统企业有侵害性的正面冲击力。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在年前后发生的,遭遇冲击的行业很多但也未必就是坏事,而表面上幸免于难的企业也许从此就失去了一个自我升级的机会。

在物联网出现以前,互联网真正去改变的其实是每个行业里的人,而并没有直接把行业的基石掀翻。

以出行行业为例,如果按照物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操作习惯,理应通过对每一辆出租车的升级改造安装行车记录仪感知设备,再升级出租车平台的云端调度系统,最后再形成新的调度和运营方式来完成产业升级消除信息不对称。

但滴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直接把改变的主体从出租车移到了坐在车上的人——司机和乘客身上,司机永远在车上即默认车、手机、人三位一体在这里,乘客永远拿着手机就在街头那里。在没有安装任何一个感知设备的前提下,仅仅用听上去数量惊人实际上杯水车薪的补贴,完成了一次全系统的信息化升级和运营权的转换,这种火中取栗的精巧玩法才带来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足够想象。

与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3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