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军之所以能在战争前期席卷整个欧洲,以闪电战的模式侵占别国,主要是因为其狂热的战争意志和领先于世界的武器装备。在第三帝国建立之后,吸取一战失败的教训,非常注重巨炮的研制。另外,法国马奇诺防线的构筑,更加坚定德国武器发展的方向。他针对性的认为,重型大炮不但要射程远,而且还要威力大,必须要能穿透马奇诺防线2.5米厚的混凝土墙壁或者1米厚的钢板,这样才能有效摧毁防御壁垒。出于这种理念,德国投入海量资源研发巨型火炮,克虏伯兵工厂也有机会施展在列车炮领域的技术能力。经过6年的开发,当时全球最大口径的超重型巨炮,于年终于研制成功。这款巨炮的总长度达到了42.97米、宽度为7米、高度为11.6米、口径毫米,炮身总重量为吨。由于总体太重,一般的机车底盘很难将其驱动,所以只能安装在单独的一节火车上,随铁路轨道一起运行。于是,这款巨炮及其安装的车身总重高达达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巨无霸,这门巨炮也被德国命名为“古斯塔夫”列车巨炮。不过,当时德国已经绕过马奇诺防线占领了法国,这款巨炮并没有用上。然而,第三帝国的战争冒险仍在继续,德军对这款巨炮的前景仍充满希望。当时希特勒还亲自参加了验收仪式,留下了一张气势宏伟的照片。古斯塔夫列车巨炮不但威力巨大,而且还非常精准,重达7吨的炮弹可轰平四个足球场大的面积,这个威力超过了一般的航空炸弹。鉴于此,德军以万马克的价格购买了古斯塔夫巨炮。在年的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战役中,德军就迫不及待的将这种巨炮运到了前线。当时的赛托斯波尔要塞可谓是第二个马奇诺防线,早在沙皇时代这里就是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整个要塞周围被苏联永久的混凝土结构覆盖,而且山地部分还设置了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整个防御体系的弹药库、补给仓库在深达三十米的坚固库房中,可支持要塞长时间固守。再加上10余万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很难有所突破,指挥进攻作战的曼施坦因甚至不得不短暂撤退。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整整阻挡了六个月,德军的坦克、重炮在此时显得无能为力,负责支援作战的空军也陷入弹药、燃料告罄的窘境,空军元帅里希特霍分甚至要求飞行员不要浪费炸弹,尽可能精准的命中目标。在苏军的坚固堡垒面前古斯塔夫列车炮有了发挥的空间,于是,德军在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将古斯塔夫巨炮拆解运到赛托斯波尔前线,还动用工兵铺了一段铁路。安装完成之后,随着一声令下,重达7吨的炮弹虎啸般的飞向苏军阵地。连续10天,古斯塔夫巨炮总共向苏军发射了48枚炮弹,将要塞里的大片建筑及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夷为平地,而藏在工事一下30米的苏军弹药库也被炮弹掀翻,苏联守军无法再继续顽抗,约9万人只能投降。德军为了拿下这个要塞,不仅耽误了向东进攻的时间,还阵亡了2.5万兵力,如果早点将古斯塔夫巨炮投入战斗,伤亡会小得多。不过,古斯塔夫列车巨炮的弱点也非常致命,由于其体积过大,活动轨迹受限就是个固定炮台,所以它不便于隐藏,对来自空中的打击无能为力。而在战争后期,苏联的轰炸机已经非常先进,想摧毁这种庞然大物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在德军开始溃败丧失制空权之后,这种巨炮也随之退出战争舞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