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机车 >> 电机车介绍 >> 比亚迪研究报告时代领跑者,进入收获期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港证券,曹旭特,卢宇峰)
1.新能源汽车领导者
1.1厚积薄发谋长远发展
比亚迪成立于年2月,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致力于用技术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公司现有员工超过28万人,已在全球设立30多个工业园,实现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比亚迪业务布局涵盖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比亚迪主要经营包括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并积极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拓展城市轨道交通及其他业务。
汽车业务:凭借雄厚技术研发和创新实力,比亚迪已掌握电池、芯片、电机、电控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比亚迪新能源车已形成乘用车、商用车和叉车三大产品系列,涵盖七大常规领域和四大特殊领域(即“7+4”战略,其中“7”为私家车、出租车、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环卫车;“4”为仓储、港口、机场、矿山专用车辆)。
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业务目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产品、汽车智能系统以及医疗健康等四大领域。比亚迪电子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大规模提供精密金属、玻璃、陶瓷、塑胶等全系列结构件及整机设计制造解决方案的公司,为全球顶级智能产品客户提供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
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产品已经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等领域,并形成了完整(原材料、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以及回收)的电池产业链,在电池技术、品质、智能制造、生产效率等方面成为业界标杆。除新能源车和轨道交通外,比亚迪的电池产品广泛用于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等多种新能源解决方案。
轨道交通业务: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比亚迪发挥集成创新优势,研发了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云轨”和小运量轨道交通“云巴”。“云轨”和“云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搭载无人驾驶系统、多功能深度集成的综合调度系统、人脸识别等高科技配置。
近年来,公司主营业务构成相对稳定,年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二次充电电池三大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2.04%、40.00%和7.62%。
1.2规模持续扩大盈利迎拐点
公司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年营收亿元,同比增长38%,-年复合增长率为19.5%。年Q1营收亿元,同比增长63%。净利润方面,年和年整体车市处于不景气区间,且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影响,公司净利润承压,年随着高端车型汉的投放,盈利迎来拐点。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净利润出现波动。
年开始上游价格上涨导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有所下滑,特别是汽车和电池业务毛利率下滑较大。受益于规模的扩大,期间费率稳步向下。比亚迪泛汽车板块(包括汽车和二次充电电池业务)年营业收入为.6亿元,毛利率为16.69%,在自主品牌车企中均处于第一梯队。
公司收入大部分来自中国,随着国际化战略不断提速,国外收入占比逐渐提升。年,新能源乘用车正式布局欧洲市场,辆唐EV顺利抵达挪威,并完成了辆的交付,迈出了海外市场的重要一步。此外,汉EV、唐EV、元系列车型也在全球范围内多次亮相,为全球化布局打下基础。在哥伦比亚斩获了海外地区迄今为止最大的纯电动大巴订单,并正式进入罗马尼亚、芬兰、巴基斯坦、爱尔兰及南非等国家,将纯电出行新体验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于深圳下线的巴西巴伊亚“云轨”是全球首列下线的海外版“云轨”车辆,也是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的重要国际合作的象征。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领域,公司持续加强北美大客户的业务布局,成为收入增长的强大引擎。
1.3管理层稳定股权激励充分
公司管理层稳定,核心管理人员在公司任职多年,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拥有丰富的行业技术研发、管理和销售经验。王传福董事长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17.64%。巴菲特的WESTERNCAPITALGROUPLLC公司持股比例一直保持在7.73%。
年4月,比亚迪发布员工持股计划,公司拟回购公司股票的资金总额不超过18.5亿元,不低于18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元/股,受让价格为0元/股,参与对象无需出资,参与本员工持股计划的总人数不超过人。该员工持股计划的参与对象包括公司职工代表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比亚迪集团的中层管理人员、核心骨干员工,涵盖了技术、运营、营销、综合等集团各岗位的核心员工,是公司战略的主要执行者及团队的中流砥柱,对公司整体业绩和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该计划促进了公司长远发展、维护了股东权益,充分调动了持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员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
该员工持股计划以-年三个会计年度为业绩考核年度,每个会计年度考核一次:以年营业收入为基数,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以年营业收入为基数,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以年营业收入为基数,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
2.拥抱新能源打造垂直产业链闭环
2.1上游:抓原材料供给深耕半导体业务
2.1.1锁定电池原材料供应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提升,上游原材料呈现供不应求局面,价格节节攀升。作为新能源行业中需求最大的资源,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在年3月已经超过每吨50万元的价格,同比增长超6倍,磷酸铁锂的价格从年初每吨4万元的价格涨到接近每吨16万元。钴价从年初不到30万元/吨上涨超过50万元/吨。镍价从年初不到15万元/吨上涨至24万元/吨。
为了缓解新能源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压力,比亚迪积极布局上游资源,与上游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与供应、加工合作、新技术工艺、新矿产资源开发和业务拓展等方面展开合作。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全面布局电池原材料领域,保证原材料供应和价格的稳定,继续巩固成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
锂资源:年9月15日,西藏矿业、西藏矿业总公司与比亚迪和西藏金浩签署产权转让合同,比亚迪受让扎布耶锂业18%股份,出资额2.01亿元,项目力争年7月30日建成,年9月30日运行投产。具体产品方面,包括电池级碳酸锂吨/年、工业级碳酸锂吨/年、氯化钾15.6万吨/年、铷铯混盐吨/年。
年3月15日,比亚迪与盐湖股份、深圳卓域成投资合资成立青海盐湖比亚迪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其中比亚迪出资2.45亿元,持股49%,目前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技木尚在中试中。年12月9日,比亚迪增资湖南裕能,持股5.27%。湖南裕能在年中国市场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排名第一,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主要磷酸铁锂材料供应商。年1月27日,比亚迪成立格尔木比亚迪锂电材料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销售,矿产资源(非煤矿山)开采等。年4月13日,比亚迪向融捷股份采购锂盐,预计新增订单3亿元。此前,融捷股份已与比亚迪、成都融捷锂业、融捷能源签订年锂盐、锂电设备、锂精矿关联交易合同,金额总计约10.7亿元。
年12月30日,比亚迪与四川路桥、川能动力及禾丰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四川蜀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持股1%,综合开发马边县磷矿资源及磷酸铁锂项目。年3月22日,比亚迪30亿战投盛新锂能,将持有盛新锂能5.1%-7.46%股份。盛新锂能拥有大规模冶炼产能及潜在的资源规划布局,拥有碳酸锂产能2.5万吨,氢氧化锂产能4.5万吨,年锂盐产品产量4.02万吨,销量4.2万吨,此外在印尼还有6万吨在建锂盐产能。年3月30日,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持股的四川路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矿产资源(非煤矿山)开采;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
三元材料:年9月6日,中国中冶、国轩高科、比亚迪等共同投资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中冶占比51%,国轩高科占比30%、比亚迪占比10%。中冶瑞木主产三元正极材料,用于汽车动力电池,可年产4万吨高镍三元前驱体、20吨高纯氧化钪。
电解液:年2月8日,比亚迪以万元受让华盛锂电股份.36万股,持股比例为1.98%。华盛锂电的主要产品包括VC(碳酸亚乙烯酯)、FEC(氟代碳酸乙烯酯)、BOB(双草酸硼酸锂)和特殊有机硅,均为电解液添加剂,即将进行IPO。
锂电铝箔:年4月26日,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华北铝业等共同投资成立华北铝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1.4亿元人民币,其中华北铝业持股59%,合肥国轩持股10%,亿纬锂能持股10%,比亚迪持股2.97%。该公司专注新材料技术研发、咨询,高性能动力电池铝箔、新能源动力电池外壳用铝合金带材生产、销售等。
锂电铜箔:年2月23日,比亚迪投资江西铜博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5%。江西铜博年率先开发出4.5μm锂电铜箔,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现已量产。
2.1.2自供半导体即将拆分上市比亚迪半导体前身为比亚迪微电子,成立于4年,由比亚迪股份和BFEVentures合资成立。年比亚迪微电子重组完成,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年4月,深交所恢复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审核。预计比亚迪半导体分拆上市后或可达亿元市值,目前比亚迪股份持有比亚迪半导体72.3%的股份。年比亚迪半导体业务收入31.66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3.95亿元,同比增长.7%,发展势头良好。
半导体产品主要供应给比亚迪集团,占比63.37%,并已进入东风岚图、小鹏汽车、小康汽车、长安汽车、宇通汽车和福田汽车等品牌厂商的供应体系。
比亚迪半导体业务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同步推动工业、家电、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半导体业务发展。在汽车领域,依托公司在车规级半导体研发应用的深厚积累,公司已量产IGBT、SiC器件、IPM、MCU、CMOS图像传感器、电磁传感器、LED光源及显示等产品,应用于汽车的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影像系统、照明系统等重要领域。
在工业、家电、新能源和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已成功量产IGBT、IPM、MCU、CMOS图像传感器、嵌入式指纹传感器、电磁传感器、电源IC、LED照明及显示等产品,掌握先进的设计技术,产品持续创新升级。车规级半导体是汽车电子的核心,车规级半导体国产化率较低。公司致力于共同构建我国车规级半导体产业的创新生态,助力实现我国车规级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发展。经营模式上,公司功率半导体业务主要采用IDM经营模式,将功率半导体的设计环节、制造环节和封装环节更紧密的结合,形成了技术闭环,有效提升了产品安全性与可靠性;公司智能控制IC和智能传感器业务目前主要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
功率半导体业务:公司已形成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封装与测试、系统级应用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领先的功率半导体IDM企业,年功率半导体的销售量为.73万个。公司功率半导体产品按衬底材料可分为硅基和碳化硅基两大类,其中硅基功率半导体主要包括IGBT芯片、FRD芯片、IGBT单管、IGBT模块和IPM模块,碳化硅基功率半导体主要包括SiC单管和SiC模块。
产品除供应比亚迪集团外,已进入小康汽车、宇通汽车、福田汽车、瑞凌股份、北京时代、英威腾、蓝海华腾、汇川技术等厂商的供应体系。公司生产的车规级IGBT单管主要应用于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和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工业级IGBT单管及模块主要应用于变频器和焊接领域的逆变电机,IPM模块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空调控制器、变频家电、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各类变频控制领域,公司的SiC单管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系统和DC-DC领域,SiC模块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控制器。
智能控制IC业务:产品包括MCU芯片、电源IC和BMSAFE芯片,已进入比亚迪集团、美的、格力、格兰仕、科沃斯、九阳、苏泊尔等厂商的供应体系并实现批量供货。MCU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内部运算和处理的核心,基于高品质的管控能力,公司工业级MCU芯片和车规级MCU芯片均已量产出货且销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车规级MCU芯片涵盖车身控制、动力控制、汽车安全及BMS控制系统等。8位MCU芯片自年开始量产,主要应用于车灯、车内按键等汽车电子控制场景。32位MCU芯片应用于电动车窗、电动座椅、雨刮、车灯、仪表等汽车电子控制场景。工业级8位MCU芯片可用于家电、门锁等下游领域。32位MCU芯片适用于家电、工业控制和消费电子等下游领域。
公司电池保护IC是国内领先的高端锂离子电池保护芯片,目前已进入众多一线手机品牌厂商的供应体系,多节保护IC在电动工具、储能、电动自行车市场应用广泛。AC-DCIC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笔记本电脑、网通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等领域。BMS(电池管理系统)是连接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整车系统和电机的重要纽带,其中BMSAFE(模拟前端)芯片主要起到电池电压、电流、温度检测功能,在保障动力电池安全和提高电池寿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成本。公司BMSAFE芯片可支持16节电池电压的通道检测,采用集中式BMS菊花链通信技术,具备较高的采样精度和速率,并能确保电池均衡的可靠以及通信安全,满足AEC-QGrade1品质标准。
智能传感器业务:产品主要包括CMOS图像传感器、嵌入式指纹传感器、电磁传感器,已进入比亚迪集团、三星、TCL、传音控股等知名品牌厂商的供应链体系并实现批量供货。消费级CMOS图像传感器可满足手机、平板、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不同应用领域、不同产品定位的需求。工业级CMOS图像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安防监控摄像机、网络摄像机、工业扫描器等。车规级CMOS图像传感器主要包括PAL/NTSC模拟输出图像传感器和高清HDPCMOS图像传感器。
嵌入式指纹传感器主要面向智能门锁市场。公司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指纹识别整体芯片解决方案,覆盖指纹传感器芯片、算法DSP芯片和主控MCU芯片。电磁传感器产品线较为丰富,主要应用于汽车、变频器、UPS、电焊机、光伏风能逆变系统、智能电网、5G电源等。车规级多合一电流传感器可根据下游电机驱动控制器厂商的专业化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和生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光电半导体业务:公司基于在LED领域的技术积累,全力拓展LED光源及显示在汽车及工业上的应用,是国内少数能量产前装车规级LED光源的半导体厂商。LED光源产品主要满足车规级LED光源的应用需求,广泛应用于远近光灯、昼行灯、转向灯等汽车照明系统。LED应用方面包括LED智慧路灯、LED智能照明、商用LED显示屏、Touchkey面板、LED车载显示屏等产品。智慧路灯同时搭载摄像头、显示屏、充电桩和LED照明,P2.0车载显示屏整合了摄像头、5G通讯、GPS定位、PM2.5、温湿度检测等功能。
制造及服务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功率器件和集成电路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LED照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拥有6英寸晶圆制造生产线,可提供肖特基二极管、静电保护IC、CMOS和光电二极管晶圆制造服务。公司拥有封装测试产线,主要提供电源IC等集成电路的封装测试服务,聚焦于QFN/DFN形式的封装测试。
2.2中游:弗迪公司从内供转向市场化
年3月,比亚迪宣布成立弗迪公司,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对外销售。弗迪公司共有5家,分别是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弗迪视觉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动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独立的弗迪系公司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有助于加快全球电动化的普及。
2.2.1弗迪电池:产能加速扩张弗迪电池前身是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电池领域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凭借20多年的不断创新,产品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其中动力电池领域,按照使用场景的不同,提供12v电池、48V轻混电池(MHEV)、混动电池(HEV)、插混电池(PHEV)。不同的产品对应的循环充电次数以及能量密度都各有不同。在新材料、新技术研究领域,已完成众多项科研成果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领域涉及IT、汽车、新能源、轻轨交通等。年公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为37.92GWh,同比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量25.06GWh,同比增长.6%。年前4月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累计装机总量为20.98GWh,同比增长.4%,动力电池装机量14.68GWh,同比增长.9%。
公司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份额稳步提升,从年的16.2%上升到目前的22.75%。公司年对外销售电池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36.27%,对内销售电池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由于产能的急速扩张,公司毛利率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
在禁售燃油车、全面电动化战略下,比亚迪在动力电池产能方面的布局进一步加速。自年以来,比亚迪相继扩充了山东济南、安徽无为、江苏盐城、湖北武汉、浙江绍兴、浙江宁波、安徽滁州、江西抚州等8个生产基地,合计新增产能GWh。进入年,比亚迪动力电池产能扩张的脚步依旧快速,相继落户湖北襄阳、吉林长春、浙江台州和广西南宁。年,规划产能GWh,可利用产能80GWh。年,规划产能GWh,可利用产能超GWh。年,规划产能超GWh,可利用产能超GWh。
产能扩张也加速了弗迪电池外供的步伐。早在年,丰田汽车就宣布将比亚迪列入动力电池供应体系,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纯电动汽车,产品包括轿车与低底盘SUV,计划于年前在中国市场投放,双方将为上述产品共同开发所需的动力电池。年1月15日,一汽与比亚迪合资成立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弗迪持股51%,一汽持股49%,双方将在动力电池及电池系统领域开展合作,而红旗将成为第一批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越来越多的品牌车企选择跟弗迪电池合作,以提升自身车型的竞争力。
2.2.2弗迪动力:覆盖多动力平台弗迪动力原为比亚迪第十四事业部及第十七事业部,自3年起致力于汽车动力总成及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拥有电机、电控、电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核心技术,年产值超过亿元,生产基地位于深圳坪山、深圳坑梓、惠州、长沙、西安、太原等地。目前业务覆盖乘用车、商用车、轨道交通、充电及配套加工五大领域。目前弗迪动力在乘用车领域有纯电和混动两套解决方案,包括多个动力平台。
2.2.3弗迪科技:电子和底盘领域智造转型弗迪科技3年成立,原为比亚迪第十五事业部及第十六事业部,有19年汽车电子和底盘研发、生产、销售经验,突破和掌握了大量的汽车电子及底盘技术,拥有十大产品线,涵盖乘用车、商用车、轨道交通三大领域,为比亚迪量产车型供应产品总成多达余种,累计供货配套超万车副,年产能超万车副。年公司销售额亿元,其中外供超过10亿元,年销售额有望突破亿元,正在从制造向“智造”跨越。
公司目前有深圳和西安两大研发基地,底盘和电子两大研究院,深圳、西安和长沙三大实验基地。制造基地遍布全国主机厂密集地区、就近辐射,共设立十大工厂,分别是空调工厂、线束工厂、多媒体工厂、气囊工厂、电器工厂、制动器工厂、减振器工厂、天窗工厂、车架工厂、结构零件工厂。
2.2.4弗迪视觉弗迪模具:专注车灯和模具弗迪视觉专注于车用照明及信号系统相关产品,现已拥有光源、控制及驱动模块、精密制造、喷涂、镀膜、组装测试全产业链,从早期的氙气灯,到现在专注于新一代半导体车用照明产品LED的研发与制造,产品包括前大灯、组合尾灯、后视镜转向灯、内饰照明等。已开发50余款车型共计余款车灯及后视镜,被誉为“中国灯厂”。
弗迪模具前身是比亚迪汽车模具中心,已有近20年模具研发、制造的历史与技术经验,拥有一支强大的工程师团队,世界一流的数控加工设备及专业的汽车自车身及零部件焊接生产线,连续多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造基地分布于深圳、北京、日本。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各类冲压模具、塑胶模具、单件及总成类检具、支具、夹具、焊接生产线、焊接工作站、非标机械产品、机械零部件以及相关的设计、开发、制造、生产、调试、维修及技术咨询服务,可为客户提供汽车钣金、内外饰工装模具、焊接生产线、夹具开发、零部件生产等全流程服务。
2.3下游:多产品齐头并进
2.3.1汽车业务: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乘用车市场,比亚迪专注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为全球第一家停产燃油车的车企。自8年推出全球首款插电式双模电动车以来,比亚迪陆续推出e6、秦、唐、宋、元、汉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并获得市场的极大认可。4年4月,比亚迪在北京首次发布高性能车型系列(“5”代表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4”代表全时电四驱;“2”代表百公里油耗小于2升),从超强加速、全时电四驱、超低油耗三方面重新定义高性能汽车标准,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实现“换道超车”。
年3月,比亚迪推出全球首创的刀片电池,把电动车安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彻底解决市场的安全痛点。搭载刀片电池的首款车型“汉”,实现中国品牌首次成功立足于豪华轿车市场,品牌逐渐迈向中高端。伴随一系列新车上市,比亚迪先后推出了高性能碳化硅电控模块、DM-i/DM-p混动技术,高智能的Dilink4.0和Dipilot技术,骁云-插混专用1.5L/1.5Ti高效发动机技术,新一代e平台3.0。年5月,比亚迪第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行业首个进入新能源车“百万辆俱乐部”的中国品牌。8月正式发布海洋车系,专注于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具有更年轻的产品定位,首款车型比亚迪海豚已上市。年5月,旗下腾势汽车首款高端MPV腾势D9开启预售,在高端化之路上更进一步。
在商用车市场,年,比亚迪发布“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后来“公交电动化”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并形成全球共识。目前比亚迪商用车产品已大规模应用于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南京、杭州、大连、武汉、西安、长沙等国内众多城市,足迹遍布欧、美、日、韩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个城市,实现全球六大洲布局。未来,海外市场将成为公司商用车业务重要的增长极。截至年,比亚迪已累计向全球合作伙伴交付纯电动客车、卡车及专用车超过8万辆。
经过十年的发展,比亚迪在原客车研究院和卡车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商用车研究院,现有研发试制人员0余人,致力于纯电动客车、卡车的整车及底盘研发,集设计、试制、试验于一体,拥有丰富的整车研发经验,提供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城市物流、环卫、建筑物流、机场等多个电动化解决方案,涵盖全系纯电动客车和卡车车型。
目前,比亚迪旗下商用车业务已经形成了包含城市公交、座位客车、机场摆渡车、城市物流、专用车和二类底盘在内的六大产品矩阵,其中在重点布局的城市公交领域,比亚迪拥有从6米到12米不等的多款中大型客车车型,基本上可以满足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客车需求。从产品类型来看,公司在商用车领域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
2.3.2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新探索比亚迪发挥集成创新优势,将电动汽车产业链延伸到轨道交通领域,历时5年研发了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云轨”,历时7年研发了小运量轨道交通“云巴”。“云轨”和“云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为全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贡献力量。“云轨”和“云巴”均搭载无人驾驶系统、多功能深度集成的综合调度系统、人脸识别等高科技配置,具有高安全、高智能、高适应、高颜值、建设成本低、建造周期短等优势,能为乘客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出行体验,助力城市交通新升级。
6年10月,比亚迪发布“云轨”,正式宣告进军轨道交通领域。年8月,全球首条跨座式单轨“云轨”线路在银川投入运行,“云轨”海外第一单落户菲律宾。年4月,巴西巴伊亚“云轨”车辆在深圳下线,为全球首条跨海“云轨”车辆,比亚迪也成为中国首家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出海的民营企业。年4月,全球首条无人驾驶“云巴”示范线在重庆璧山开通,比亚迪百亿元科研成果产业化率先落地,开启商业化应用新时代,在项目审批、建设、验收和运营等方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2.3.3储能:开启下一个十年新型储能正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年4月21日,首次明确到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到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数据显示,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规模10.2GW,同比增长%,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5.4GW,同比增长67.7%。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首次突破2GW,达到2.4GW,同比增长54%,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GW,同比增长75%。保守预计,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GW,-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3.3%。
比亚迪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和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8年开始开发和推广绿色电池储能技术,到3年,比亚迪完成了储能核心技术研发,通过国家电网张北风光储电站、南方电网宝清电站、中广核核岛应急储能电站等示范项目,证明了电池储能技术的安全可行性,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太阳能电池及储能电池等产品的能力,可提供从发电-储电-用电-电池回收的一整套新能源解决方案。比亚迪也是全球首个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能源特别奖”的新能源企业。业务范围涉及全球50多个国家、多个城市,到目前全球总销量超过4GWh,创造13年0安全事故佳绩。
一套完整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一般由电池模组、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能量管理系统(EMS)组成,其中电池模组的成本占比在50%-60%。年,比亚迪位居我国储能技术提供商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鹏辉能源;我国储能PCS提供商全球储能PCS出货量第三,仅次于阳光电源和科华数能;我国储能系统集成商海外储能系统出货量第二,仅次于阳光电源。
年,比亚迪推出储能产品平台BYDCubeT28,占地仅16.66平方米储能容量2.8MWh,相比行业内40尺标准集装箱产品将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高了90%,率先支持1V直流电压。年将推出搭载刀片电池技术的CubeK36新型储能产品,其面积能量密度超过标准集装箱产品%,占地面积却减小50%,等效40尺集装箱面积的电池容量可以超过6MWh,基建费、全周期成本都将大幅降低,迎来GWh储能时代。
2.3.4电子:北美大客户业务放量比亚迪电子前身是比亚迪股份于2年开始运营的手机零部件及模组部门,于7年在香港分拆上市,比亚迪股份持有比亚迪电子65.76%的股份。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的领导者,为全球著名客户提供新材料开发、产品设计与研发、零组件,及整机制造、供应链管理、物流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务。公司业务多元化,涵盖多个领域,包括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计算器、物联网、智能家居、游戏硬件、机器人、无人机、通信设备、电子雾化、汽车智能系统、医疗健康设备等。年,公司坚持大客户深耕战略,围绕核心客户需求持续推进全球产业化布局,进一步加强产品、客户、市场的多元化,全年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1.79%。而由于疫情和行业芯片短缺,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造成产能利用率偏低,盈利能力承压,净利润23.1亿元,同比下降57.55%。收入结构变化,组装业务占比增加,医疗健康业务收入下降,导致毛利率和净利率有所下滑。
比亚迪电子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海外收入占比逐渐增高。目前在国内拥有基地14个,包括深圳、惠州、汕头、韶关、汕尾、上海、北京、西安、安阳、中国台湾、长沙、中山等,拥有海外分公司和办事处10个,分别位于美国、荷兰、德国、匈牙利、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以及多元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分业务看,北美大客户出货放量,随着新机型的导入量产,保证手机组装和结构件业务稳步上涨。公司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联网和控制器等产品线积极布局,未来汽车智能系统产品将成为公司业务主要增长极。电子雾化业务持续研发,海外市场向上弹性巨大。
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板块: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日趋成熟,5G手机成主要拉动力量。根据IDC统计,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5.7%至13.5亿部。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年我国手机出货量3.51亿部,同比增长13.9%,5G手机占比75.9%。疫情下远程办公推动笔记本电脑销量保持增长,IDC资料显示,年全球PC出货量3.49亿部,同比增长14.8%,平板电脑出货量1.69亿部,同比增长3.2%。公司安卓大客户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带动整机组装出货量增长,受高端机型销量减少影响,安卓零部件收入减少。公司北美大客户合作持续提升。年整体业务收入增长47.03%,其中零部件收入下降10.88%,组装收入增长79.69%。
新型智能产品板块:IDC预计年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增长14.6%至2.3亿台。艾媒咨询预测,年全球电子雾化市场规模.5亿美元,我国电子雾化设备市场增长%至亿元。年公司智能家居、游戏硬件、无人机、机器人等业务持续扩大,完成电子雾化产品专利布局和产能建设。全年该板块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1.33%。
汽车智能系统板块:受益于智能网联汽车蓬勃发展,通过深度绑定比亚迪汽车业务,公司多媒体中控系统和通讯模组等智能系统产品持续增长态势,年收入37.7亿元,增长.47%。医疗健康板块:公司跨界生产口罩等防疫物资,助力抗击疫情。年,随着疫情好转,收入下降91%至12.1亿元。
3.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
3.1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跑者之一,比亚迪拥有庞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别于国内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普遍采用合资、技术引进、品牌引入等经营模式,比亚迪自主研发设计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已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全球领先的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核心技术,以及全球首创的双模技术和双向逆变技术,实现汽车在动力性能、安全保护和能源消费等方面的多重跨越,建立起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为全球汽车产业开拓出崭新的发展路径。
截至年底,比亚迪技术人员超过4.4万人,占总员工人数比例逐渐提高,设有11个研究院。弗迪电池研究院:主要从事3C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研发应用,掌握了电池原材料、电芯、模组、管理系统、智能制造及生产回收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提供全领域电池解决方案。
电力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电池储能及其应用、电力信息与通信等技术的研究和产品设计开发,以及电力工程设计、运行监测技术研究,推进清洁能源在全球广泛运用。半导体研究院:专业从事芯片设计及制造,提供高效、智能和集成的新型半导体产品及领先的车规级半导体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能源、工业及消费电子等领域。
汽车工程研究院:主要进行汽车整车设计、工程开发及验证,具有成熟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完整的性能开发能力,推出数十款车型,形成多动力、全尺寸、多功能的车型布局。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主要开展乘用车领域前沿新技术的规划和预研,以及DM双模技术、DiLink智能网联系统的开发应用,持续引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弗迪动力研究院:主要从事新能源及燃油车动力总成研发,掌握电机、电控、电源、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动力产品核心技术,提供纯电动力、混合动力、传统动力等各动力系统解决方案。
弗迪科技研究院:专注于汽车电子及底盘产品的研发设计,在平台化、系统化、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和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致力于为驾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商用车研究院:主要从事纯电动客车、卡车整车及底盘的设计与研发,打造以“”为核心的纯电动商用车技术平台,开发更安全、更经济、更智能的纯电动客车及卡车。
轻轨交通研究院:致力于城市立体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研发、设计、验证等,掌握车辆、桥梁、道岔、全自动运行和智能运维等核心技术,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轨、云巴系统。中央研究院:主要承担新型材料的研发及其应用,在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NVH材料、特种化学品及先进表面处理等多个领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电子科技研究院:致力于为全球顶级智能产品客户提供包含新材料研发、创新工艺、产品设计、模具开发、智能制造、系统开发、设备开发、供应链开发等在内的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公司研发投入稳步提升,年的研发投入总额首次突破亿元,达到.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92%,且研发投入资本化率较低。
3.2刀片电池:重新定义电池安全
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推出具备%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的“刀片电池”,凭借其拥有其他动力电池无法企及的安全性,并且兼具长寿命和长续航,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引领了全球动力电池安全新高度。比亚迪“刀片电池”采取高安全磷酸铁锂技术,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50%,通过了行业最苛刻的针刺试验,是全球首创的高集成效率、高安全防护动力电池技术,搭载刀片电池的电动车续航里程可达到公里以上。
刀片电池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创新,实现了电池的超级强度的同时,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大幅提升。长96厘米、宽9厘米、高1.35厘米的单体电池,通过阵列的方式排布在一起,就像“刀片”一样插入到电池包里面,电芯由立放变为侧放,在成组时跳过“模组”,减少了冗余零部件后,形成类似蜂窝铝板的结构,最终达成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芯的设计目标,空间利用率高达60%,而传统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只有40%。由于去掉了“模组”这一层中间结构,使得电池系统的复杂度大幅下降,由此也带来了更高的产品稳定性和更低的故障率。
电动车的最大痛点就是电池爆燃。伴随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大幅增加,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也将相应上升,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刀片电池通过了电池安全测试领域的“珠穆朗玛峰”——针刺测试,将“电池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针刺测试模拟了电池的内短路,触发了热失控。热失控是动力电池爆燃的根本原因。刀片电池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可以安全通过针刺测试的动力电池。
刀片电池的每一块刀片其实是一种“微模组”,类似于未封装的电芯,称为极芯组,在刀片内部使用隔离膜袋装起来,并封装到刀片的内部。单个刀片不仅是整个电池包结构的一部分,而且还为内部电芯提供结构支撑。同时做针刺实验的时候扎破的极片数量少,涉及短路的范围小,发热偏少,有利于对热失控的有效控制。而且刀片长条型的结构设计使得相对散热面积较大,内部回路长,电池局部升温的问题得到缓解。
综合来看,比亚迪刀片电池具备以下7大特点:超级安全(材料安全,电池安全);超级成本(电池系统成本下降30%)、超级强度(最大可承受力kN)、超级功率(33分钟充70%)、超级低温(-35℃条件下能正常使用)、超级寿命(循环寿命折算里程数远大于整车使用年限要求)、超级续航(km)。比亚迪预计年推出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达到Wh/kg,比第一代提升40Wh/kg。未来比亚迪全系车型都将搭载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CTP技术类似,均是将电池包集成由电芯(Cell)-模组(Module)-电池包(Pack)三级改为电芯(Cell)-电池包(Pack)两级结构。刀片电池偏向电芯工艺创新,有利于比亚迪“电芯”产品外供其他整车企业。宁德时代CTP技术侧重于电池系统创新,有利于宁德时代直接参与整车厂的电池包设计分工,强化在产业链中的话
3.3动力总成:明星产品业内领先
“三合一”电机乘用车电驱动总成领域,“三合一”电机是继电池、电控之后又一个市场争夺核心。弗迪动力是国内最早开始做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强大的研发团队历经逾十载的努力,从分体式到三合一集成,系统不断迭代升级,朝着正向集成化、高速化方向快速发展。kW电驱动三合一以科技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形成远超于其他对手的超强优势,截至年底,累计装车量超过70万辆。
弗迪动力kW电驱动三合一功率可覆盖-kW区间,同时配备两套速比,最大轮端扭矩可覆盖0-3Nm的范围,通用性更好,可同时适配新能源A+/B型轿车、紧凑型/中型SUV,并已获多家公司定点。系统Z向尺寸较市场产品更低,结构紧凑,前后驱均可布置,将能更大限度地节省空间,增加可承载电池数量,增加续航里程,利于整车能耗降低。永磁同步驱动电机效率可达97.3%,总成效率大于80%的面积占比大于90%,电控最高效率可达98%,减速器最高效率97.8%。
“八合一”电机弗迪动力投入资源开发新型集成式智能驱动系统——八合一。作为全球首款量产八合一电动力总成,系统深度融合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车载充电器、直流变换器、配电箱、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器八大部件,实现软、硬件深度融合。
该系统实现外部高压滤波器共用、外部接口滤波电路共用、高压采样共用等多部件共用,系统DC、OBC深度集成、配电深度集成、变压器和电感集成、VCU/BMC/MCU芯片集成,可节省一路H桥和变压器、节省大量高压线束、磁模块体积缩小40%,整体体积降低16%,重量降低10%,满足前驱、后驱和四驱架构,助力整车布置。
各功率部件全面优化,使驱动系统工况效率超89%,高效行驶全场景覆盖,百公里加速快至2.9秒,续航里程最大可突破km,做到了业内的领先水平。采用高效扁线电机设计,效率高达97.5%。相比传统圆线电机,裸铜槽满率可提升20-30%,有效降低绕组电阻进而降低铜损耗,输出更高的功率和扭矩。自主研发SiC电控,比硅基半导体器件损耗减少70%,拥有更高的最大结温、更小的材料热阻系数。减速器采用低摩擦轴承、油封的设计与匹配。
选择低阻抗高耐压的SiC功率器件,泵升充电桩电压、宽SOC大功率充电、实现充电5min,最大可续航km。行业首创集成电机控制、电池控制、整车控制、充电控制等高安全高集成动力域控制器,实现传感器、ECU、线束拓扑和电子电气分配系统整合,分散的硬件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软件可升级,硬件和传感器可更换和功能扩展。
骁云1.5Ti发动机骁云全新1.5Ti高功率发动机首次实现了在动力、油耗、排放、NVH、价格及可靠性上的完美平衡。该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kW,最大扭矩为Nm,相对于上一代产品动力性能提升20%。采用高滚流进气系统、双流道涡轮增压器、bar精确燃油喷射、多项降摩擦技术、全铝轻量化发动机技术、两级可变排量机油泵、电子调温器、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等先进技术,低速扭矩性能提升了36.7%,低速响应性提升40%,整机热效率达到行业领先的38%,配合传动效率达95%的全新7速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实现了百公里油耗降低15%。
骁云1.5L发动机作为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以实现超低油耗为开发目标,热效率高达43%,是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兼具节油和出色的NVH性能,整机轻量化减重10公斤,不充电油耗控制在4L/km以内,同时排放满足国6b法规,将在DM-i超级混动技术中扮演重要作用。
通过“阿特金森循环+高滚流进气道+增大行程/缸径比+分体冷却EGR技术+高能点火”的先进燃烧系统,比亚迪成功将这款发动机的压缩比提升到了行业领先水平的15.5。同时通过升级进气控制模型,精确控制阿特金森循环的深度(浅度阿特金森高动力,深度阿特金森低油耗),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油耗和动力需求,在满足发动机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可控的先进燃烧。
3.4DM混动:二十年磨一剑
DM技术即DualMode技术,是一种开创性的插电混合动力技术。经过近20年经验积累、技术不断升级,比亚迪打造出了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同样出色的双模混合动力技术平台。
比亚迪于年推出全新DM3.0技术平台,年6月推出DM-pDM-i双平台战略,DM-p平台侧重动力性能的同时兼顾经济性,DM-i平台搭载全新双电机动力系统架构,侧重经济性能的同时兼顾动力性。目前,比亚迪DM技术已成为全球市场装机量最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
DM3.0混动在第二代DM混动的基础上加入了P0电机(BSG电机),配备了更为强劲的P4电机,通过对电机、电控等设备的整合,最终实现了高压三合一和驱动三合一,除三擎四驱(P0电机+P3电机+P4电机)外,还推出了双擎四驱(P0电机+P4电机)和双擎前驱(P0电机+P3电机)组合,丰富了产品线。
DM-p混动系统继承了DM3.0混动系统追求动力和极速的结构设计理念,以NVH和平顺性作为升级的核心目标,对离合器和动力总成进行优化,将6速双离合变速器更新为7速双离合变速器,调整发动机部件以降低噪声。
DM-i混动在DM1.0混动基础上进行升华,它是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以超安全大容量电池和高性能大功率扁线电机为设计基础,主要依靠大功率高效电机进行驱动,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功能是在高效转速区发电,适时直驱,改变了传统混动技术主要依赖发动机、以油为主的设计架构,馈电油耗低至3.8L/百公里,纯电续航里程可达公里,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突破1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比同级别燃油车快2-3秒,在提供无限接近纯电动车驾驶体验的同时,更无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还同时提供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两种补电方式。DM-i超级混动的核心部件包括双电机的EHS超级电混系统,骁云-插混1.5L/1.5Ti专用高效发动机,DM-i超级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以及整车控制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这些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完全由比亚迪自主研发。
EHS电混系统是DM-i超级混动的核心,它是DM-i超级混动实现“以电为主”动力架构的关键部件。不同于传统变速器只是作为传动机构的作用,EHS电混系统是兼顾了驱动、传动以及功率分流的高效集成。EHS电混系统采用七合一高度集成化设计(双电机+双电控+直驱离合器+单档减速器+油冷系统),可以实现EV/串联/并联/直驱等多种驱动模式。
DM-i混动系统将两个能达到10转的高速电机并列放置,从而将整个混动专用变速器的体积减小了约30%,同时减轻了约30%的重量。发动机直连发电机(P1电机),通过离合器与减速齿轮相连,最后到达输出轴,而驱动电机(P3电机)直接连通减速齿轮,最终同样到达输出轴,效率更高,更省油。
DM-p混动在性能和能耗间找到平衡点,DM-i混动已经成为插电混动行业的标杆。目前已有8款车型搭载DM-iDM-p混动系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5e平台3.0:纯电平台化关键布局
年4月,比亚迪正式公布基于V电压的e平台3.0架构及配属的八合一电驱控系统和最新的一体化热管理系统。新一代e平台实现了从小型车到大型车的全覆盖,并将继续对行业开放共享。e平台3.0具有智能、高效、安全、美学四大特点,解决新能源汽车在安全和低温续航方面等用户体验痛点,大幅提升智能驾驶体验。
比亚迪e平台从e6车型开始,e平台1.0实现了三电关键技术平台化,e平台2.0提出“”的概念(驱动三合一+高压三合一+1块强大的PCB板+1块智慧屏幕——Dilink智能网联系统+1块高性能安全电池),实现了关键系统平台化,通过集成式的融合创新,为纯电产品带来明显优势。历经18年的创新和迭代,e平台3.0实现了整车架构平台化,充分发挥电动化智能化优势,可实现整车重量的减轻,整车布局的优化,能耗效率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同时大幅降低造车成本,缩短造车周期,是全球范围内技术领先、成熟、可靠、安全的纯电动解决方案。
e平台3.0是比亚迪从上半场电动化转向下半场智能化的最关键布局。同时e平台3.0先进的域控制架构、软硬件解耦的车用操作系统BYDOS等一系列平台先进理念技术未来可向行业开放共享,有望成为“下一代电动车摇篮”,为全球智能电动车发展进程提速。目前基于e平台3.0车型海豚和元PLUS已上市,海豹已预售,未来将有更多该平台车型陆续发布。
3.6DiLinkDiPilot:智能化转型的桥梁
汽车正在向“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转型,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成果,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最终实现自动驾驶。在这一过程中,“软件定义汽车”开始成为汽车生产新潮流,将软硬分离,由硬件升级主导转向由软件开发和迭代去推动硬件的更新和升级。比亚迪一直引领汽车智能网联的发展,年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开放式车载智能网联系统DiLink,由Di平台、DiUI、Di云、Di生态、Di开放五大平台组成。Di平台:根据软件应用场景和交互方式提前预判,进行PAD智能自动旋转。DiUI:可定制Widget桌面,行业首创车机负一屏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Di云: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控制、车况监测、位置查看等功能。Di生态:全面支持Android生态,海量APP可供选择。Di开放:为广大开发者提供开放的智能车载平台DiPilot是一款集智能、安全与个性化于一体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率先在汉车型量产搭载,由DiDAS和DiTrainer组成。DiDAS包含自动紧急制动辅助系统、前向碰撞预警系统、自适应巡航、单车道集成式巡航、交通拥堵辅助、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车道保持系统、盲区检测、自动泊车、全景影像、遥控驾驶等功能,相当于L2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DiTrainer将用户独特的驾驶习惯与驾驶场景结合起来,通过自学习和自进化能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结合实际驾驶场景,比如天气情况、路况情况等,提醒驾驶员是否使用或者如何使用DiDAS功能。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与DiLink智能网联系统相融合,形成新的人车交互方式,同时通过OTA升级,提升整车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比亚迪也在加快智能化领域的合作。
年11月,比亚迪与顶级汽车音响品牌丹拿在智能座舱、声学娱乐等多个方面达成合作。年12月,比亚迪与Momenta官宣成立智能驾驶合资公司“迪派智行”,进一步助推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快速突破和量产。同月,比亚迪入股智能激光雷达系统科技企业速腾聚创。年3月,比亚迪宣布与英伟达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达成合作,从年上半年起,比亚迪部分新能源汽车将搭载英伟达DRIVEHyperion平台。年4月,比亚迪与地平线达成定点合作,比亚迪将在年部分上市车型上搭载地平线高性能、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征程5。
4.品牌持续向上产销步入爆发期
4.1新能源汽车行业延续高增态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年我国汽车销量.5万辆,结束了自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降局面,同比小幅增长3.8%。年,在疫情反复、内需不足和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1-4月汽车销量为.1万辆,同比下降12.1%。但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呈现出高增长,年销量.1万辆,同比均增长约1.6倍,渗透率达到13.4%。年1-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6万辆,同比增长.2%,渗透率攀升至20.2%,全年销量有望达到万辆。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的重要引擎及创新高地。自主品牌强势崛起,产品供给丰富多样,市场份额显著增加,供应链和产业链亦进一步完善并形成优势,重塑汽车工业发展新格局。
分车企看,比亚迪保持强势表现,新能源乘用车占有率从年的19.5%增长至目前的28.7%,已经做到一家独大。奇瑞汽车凭借纯电小车奇瑞小蚂蚁和QQ冰淇淋取得不错的销量。吉利汽车推出低端产品功夫牛EX3获得热销,加上极氪和睿蓝品牌,新能源板块遍地开花。作为销量前15车企中仅有的两家下跌的车企,长城受停产黑猫和白猫低端新能源车影响,销量下滑0.5%,上汽乘用车受上海疫情影响最为严重,销量下滑19.5%。
行业大洗牌已经开始。造车新势力之间因为产品线的日益重叠,彼此之间竞争加剧。老牌车企如BBA、丰田、本田,科技公司如小米、华为、百度也加入了混战。特斯拉将扩建上海临港工厂,产能提升至万辆。传统车企全面布局电动化,纷纷拿出电动车产品。华为倚靠自身技术优势,助力极狐、阿维塔、问界等智能汽车品牌推出多款旗舰车型。百度配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首款集度汽车将于年内上市。小米在亦庄的工厂也已经动工,并预计首款车型将在年量产。新能源汽车赛道逐渐拥挤,且强手越来越多,以产品质量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已经到来。
4.2产能逐步释放
近年来公司车型广受市场认可,在手订单饱满,销量节节攀升,公司积极进行产能扩张以满足快速爆发的市场。年底,公司共有生产人员21.7万人,占总人数的75.2%,同比增长45.9%。目前,比亚迪已有深圳、西安、长沙三大整车基地投产,另有7个基地在建设中,其中6个将在今年完成投产。
公司年产能为60万辆。年规划产能万辆,实际可利用产能90万辆。年规划产能万辆,实际可利用产能万辆。年规划产能万辆,实际可利用产能万辆。根据现有的产能规划,公司将提前2年达成万辆的产能规划(原计划在年实现万辆的销售),并有望在年实现万辆的产能规划。(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3销量迎来爆发期
比亚迪从3年开始进入整车制造领域,6年之前销量一直徘徊在10万辆以下,随着F3的上市,6年销量突破10万辆,8年F6上市则将销量继续带到40万辆以上。9-年,比亚迪销量持续维持在40-50万辆区间,但销售车型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新能源汽车占比逐渐提升。年,DM-i混动、e平台3.0技术共同发力,插电混动和纯电动共同发展,高端旗舰产品汉销量屡创新高,整体销量节节攀升。年比亚迪销量74.5万辆,同比增长72.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60.4万辆,同比增长.3%。年1-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39.2万辆,同比增长.9%。
年7月,全新汉EV和汉DM上市,带动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有负转正,特别是纯电车型的销量增速更加明显。年1月,DM-i超级混动“三剑齐发”,助力插电混动车型迎来爆发。年8月,首款e平台3.0车型海豚上市,纯电车型销量更上一个台阶。
在我国商用车销量大幅下滑的前提下,受益于海外市场的开拓,比亚迪商用车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目前比亚迪全球第辆纯电动客车已下线,掀起全球公交电动化浪潮,在全球运营超过1.5万辆纯电动卡车,以零排放、无污染的新能源技术推动全球绿色物流运输体系建设。
4.4产品矩阵全面进阶
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产品矩阵持续进阶,目前已形成王朝网、海洋网、腾势和高端品牌(星际/星空)四大系列。
王朝网定位传统、商务、稳重,注重技术领先和极致性能体验,主销车型有秦、唐、宋、元、汉五大系列,兼具DM混动和纯电车型。海洋网由原来的e网升级而来,采用全新营销网络,瞄准更为年轻的群体,主打个性与运动,具有更鲜明的新能源属性,以及更年轻的产品定位,细分为网约车e系列、海洋生物系列和海洋军舰系列三大板块。海洋生物系列聚焦于纯电产品,将基于e平台3.0打造一系列纯电动车型,目前海洋生物系列的首款车型是海豚,海鸥、海豹、海狮将陆续推出。海洋军舰系列与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深度捆绑,将有驱逐舰、护卫舰以及登陆舰等不同的产品。
腾势重新腾飞,向下承接兼容王朝系列、海洋系列,向上衔接尚未发布的高端品牌。年底比亚迪对腾势的持股比例由50%提升至90%,未来比亚迪将负责腾势品牌的战略规划,预计将推出五大系列多款产品,涵盖MPV、SUV、轿车以及都市跑车等,定位豪华、精致,其中三款车型将于今年发布,涉及MPV、中大型SUV及中型SUV,并提供插电和混动两种版本,满足新时代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比亚迪补齐30-50万中高端市场的布局。首款车型腾势D9已预售,DM-i超级混动版综合续航可达公里,纯电版最长续航可达公里,预售起价区间为33.5-46万元,预计最早8月开始交付。
高端品牌(星际/星空)为比亚迪全资独立运营,今年三季度发布,四季度首款车型(硬派越野车)全球发布并于年上半年上市。高端品牌将应用比亚迪最尖端的汽车技术,代表比亚迪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最强实力。根据目前的几个产品规划,高端品牌的价格区间预计在80万-万元。
比亚迪的主流车型在纯电/混动和轿车/SUV/MPV两个维度都有布局,基本覆盖了低端和中高端的所有价格带,而腾势和高端品牌将助力产品持续向上。
新车型的投放对销量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年7月汉DM/EV上市对销量有一轮拉升,年3月DMi车型的上市对销量有第二轮的爆发,而年上半年e平台3.0车型(海豚、元PLUS)和驱逐舰05的密集投放使销量有了第三轮的飞跃。未来随着产能的释放,现有车型销量将稳步提升,而未来海洋系列和腾势D9等车型的入市将开启又一轮增长态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