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机车 >> 电机车资源 >> 专家说电池原材料根本不缺
撰文/涂彦平
编辑/张南
设计/赵昊然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上量,上游材料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甚至汽车企业,在共同忙乎一件事:抢矿。
这究竟是一种积极的理性行为,还是一种由恐慌引发的失序?
近年来,碳酸锂、镍、钴等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的确均出现大幅度调整。
碳酸锂的价格在年6月大概是4万-5万元/吨,到了年9月涨到大概14万-15万元/吨。到了年4月价格就到了大概48万元/吨,后面几个月价格又出现了小幅度回调。
钴的价格自年4月触底反弹之后开始一路上扬,到年3月差不多达到55万元/吨,之后进入下行通道,6月降至40万元/吨以下。
镍价自年2月到年3月一直稳步走在上行通道上。年3月伦镍发生历史性逼空事件,镍价创下历史新高。不过,从6月开始镍价又进入下行通道。
这些原材料的价格涨跌幅度都比较大,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高位。
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传导到动力电池企业,电池要涨价;再传导给整车企业,整车要涨价。最后的结果是,电池企业、汽车企业、消费者共同为上游原材料涨价买单。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对电池原材料的需求在逐步攀升。根据BenchmarkMineralIntelligence的数据,年全球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已从年的59GWh激增至GWh,年将再跳升50%。
一种观点认为,好不容易培育出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能到头来反而是为上游资源方做嫁衣。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锂的价格已经涨到了疯狂的水平,但实际上这个地球并不缺少锂,只是现阶段开采和提炼的进程太过缓慢,这个进程在未来几年内一定会加快。
电池原材料短缺是真问题还是伪命题?且不管这个问题的答案怎样,电池材料如何掌控,都已经成为摆在电池企业、汽车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7月7日-9日,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连续三天在武汉中国车谷盛大举办。第一天下午,围绕“电池材料如何掌控”主题,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区汉成,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稀有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付小方,大合新能源董事长张利,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小明,北汽集团原副总经理、比克集团原总裁廖振波等嘉宾,在真锂研究创始人、总裁墨柯的主持下,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讨论。
整场讨论围绕如下七个问题展开:
第一个问题:中下游应该怎么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
现在在隔膜行业从业的廖振波表示,隔膜的原料以前是进口比较多,现在面对原材料上涨就要采取一些国产替代原料,同时,自身企业要做好规模化生产以及各个环节的控制成本,这样来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电池行业从业者徐小明提出了四条应对路径:积极与上游甚至越过上游,跟原材料端紧密合作;通过规模制造来降本;通过技术创新来降本;转嫁一部分成本给客户。
第二个问题:车企、电池公司、原材料公司谁更有能力拿到矿?
新能源资深投资人张利表示,车企跨过产业链做更上游的控制是救急的方法,但未必是真正擅长的事情,其实风险是很大的,应该考虑构建一种更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造车归造车,能源归能源。
地质专家付小方认为,目前去抢矿的还是材料企业多一些,不管是从全球还是从国内来看,锂资源都是不缺的,问题出在统筹规划上,中下游企业发展迅速,而上游的矿产没能及时开发出来。
第三个问题:在电池原材料上我们要做怎样的全球布局?
电池回收从业者区汉成认为,镍钴锂等资源,我们国家的企业在全球都有布局,移动的矿山——废旧电池里面含有镍钴锂这些元素,所以,废旧原材料回收也可以走出国门,到东南亚乃至全球进行布局。
廖振波认为,我国的锂离子电池行业在全球已经是领先的,国外公司也希望中国这些电池上游企业能到国外去布局,这是未来几年一大趋势。但是,未来在欧洲,包括在美国,都会实行双碳战略,将来都有碳关税。在海外布局这些原材料,很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产品要具有独特的先进性。
第四个问题:电池回收在抑制原材料涨价方面起到的作用如何?
区汉成表示,去年镍钴锂回收量差不多占使用量的10%,对于抑制原材料价格上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整体回收技术已经很稳定,当原材料的消费量和供应量达到平衡的时候,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供应体系,不会出现价格的暴涨暴跌。
第五个问题:部分电池原材料已经有价格下降的趋势,这是否说明价格是否已经停止上涨?
张利认为,价格是由供需两方面决定的,供给和需求两条线究竟在什么时候会交汇,如果只是看动力电池,可能需要2-3年左右,但如果储能市场大规模地上去了,也有可能三到五年仍然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
徐小明也认为,原材料价格的问题最核心的还是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适当供大于求。从今年的形势来看,除了锂的价格走势不好判断以外,大宗金属商品的价格大多是下降趋势。
第六个问题:目前的电池原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都实现了盈利,这里面到底成本多少,有多大的利润?
廖振波认为,单纯地从单价的利润去评价,往往是不公平的,主要是看它的投资强度和投资风险。汽车企业的投资强度远低于电池,电池的投资强度远低于隔膜,但其中,汽车的投资风险是最低的。隔膜行业和电池行业,技术迭代很快,包括设备迭代很快,因此会带来很多沉没成本。
第七个问题:全球已探明的电池材料矿产资源,未来能否保证未来的动力电池市场供应需求?
廖振波认为,十年以后如果电池基础材料的回收做得好,这就是一个矿山,这样原材料的循环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徐小明大概十年前曾测算过,在考虑回收的前提下,镍、锂、铁、磷、锰的量都够,但是钴就算考虑回收也不够。
张利认为,循环是唯一可持续发展的路,到最后回收的原材料的占比可能会逐渐上升,现在可能是10%,未来20%、30%、40%、50%,可能到%。
付小表示,这两年各种公司、资本都在看矿,总体来说锂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还有新的矿山被发现,新的提锂技术也在发展,原材料的压力会有所缓解。
区汉成则表示原材料问题一点不用担心,因为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年代就在做盐湖提锂,技术一直没有突破,但现在就突破了。整体需求会驱动探勘技术、提炼技术和冶炼技术的发展,另外,最大的保障就是整体回收体系的建立健全。
墨柯也认为,资源问题我们根本不用去担忧,他还呼吁媒体多写文章对市场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千万不能让大家出现恐慌,进而抬价。
以下是讨论内容实录。
墨柯(真锂研究创始人、总裁):很荣幸能够作为这场对话的主持人。刚才我的PPT再次强调只是抛砖,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听更多对话嘉宾怎么看。我本来想请各位简单做个自我介绍,由于时间关系,还是我帮你们说这一环吧。
这边是豪鹏科技的区汉成区总,豪鹏是锂电回收领域最重要的企业之一,在回收这块做得非常棒。付小方老师是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的资深专家,这一辈子就在搞锂资源,而且是四川能投集团的首席顾问。我之前跟张利张总没有接触过,要不然您自己介绍一下?
张利(大合新能源董事长):我之前一直做投资,主要是做碳中和、汽车方面的投资,创立大合新能源主要是想从资产持有和资产运营的两个方向来做,
墨柯:接下来那位是刚才给咱们做过主题报告的安驰科技的徐小明徐总,安驰科技这两年是做锂离子电芯制造的,这两年发展得非常快,产能的扩充也非常快。最那边的是我们行业非常少见的大专家,廖振波廖总,廖总在东风干了很长时间整车,又在比较出名的锂离子电池企业比克当总经理,现在廖总又要介入到材料制造的领域,也就是说,锂电的产业链,廖总快要打通了。
中下游怎么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
墨柯:第一个问题:中下游企业怎么应对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另外,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就根据我对几位嘉宾的了解,来点将了。首先,希望廖总来回答,因为您在整车领域干过,在电池领域也干过,应该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下游怎么应对上游原料的涨价,做了哪些事?
廖振波(北汽集团原副总经理、比克集团原总裁):汽车行业也好,电池行业也好,以及电池行业的上游原材料,都有它的上游。传统的做法就是寻找更好的材料做替代,或者是寻找更好的电池做替代,这是一般的规律。针对这两年的变化,比如我现在进入电池材料的企业,隔膜行业也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很多原材料是进口的,因此要采取一些国产替代原料,甚至寻找更好的、能够满足电池企业需求的材料,这样使得成本下降,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这是行业的通行做法。
墨柯:隔膜这一块,面对原材料上涨就是采用国产替代,比如隔膜的原料以前是进口得多,是吗?
廖振波:当然,这个领域有它的特殊性,跟电池的正极材料涉及到贵金属,有一些比较大的区别,有些材料是大规模生产的,目前主要是性能指标在进口材料、原材料是比较稳定、比较可靠,我们要做的就是配合国内原材料厂家进行国产化替代,能满足隔膜的需要。目前以隔膜行业来讲,应该说都在努力做些工作尝试。同时,很重要的一点,上游企业在涨价以后,自身企业规模化生产以及各个环节控制成本,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把自己的企业精益化,精益生产做好,来满足下游企业对性能、性价比的要求。
墨柯:隔膜材料这一年多来确实没有怎么涨价,确实做得非常不错。廖总,您刚刚从北汽集团副总裁的位置上退下来,目前咱们这些人中缺一个做整车的,所以想请您稍微多说几句,从整车的角度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廖振波:这次论坛谈到电动车是否是发展趋势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同时,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仍然会以每年30%-40%的增幅在增长。我们汽车行业全球新车销量,高峰时期是万辆,低峰的时候是万-万辆。中国新车销量是全球的1/4,这些新车销量逐步会被电动汽车替代,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所以,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至少未来5年-10年,是大幅度增长的,在40%左右。
这样一个行业的需求,对锂离子电池而言,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电池企业脱颖而出,有这么多电池企业扩产。这些扩产,是资源不平衡,在上游是开采的矿不平衡。同时,产能建设也是不平衡的。技术的迭代,导致很多电池逐渐被淘汰,老的电池企业生产线不能满足现有新型电池的要求。电池的上游企业同样如此,我们的很多产能迭代非常快。
这种周期规律是不可逆的,我们每个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这样的问题,都要接受它。从电池的成本来讲,一定要保持客户、消费者能接受的程度。同时,要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使用电动汽车成本更低、更便利,这样才保持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使得我们上游电池企业以及电池隔膜行业有健康良好的持续发展。
墨柯:谢谢廖总。徐总,您作为电池企业,上游原材料涨价,从您的角度您是怎么应对的?
徐小明(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对方式总结起来有四种。
第一,积极与上游,甚至越过有一些上游,跟原材料端,跟大宗产品端紧密合作。相对而言,电池厂比大部分材料厂规模体量、资金实力会略强一点,越过它们主动进行原材料采买,风险降低,商务上,价格涨幅就不会很明显。
第二,通过规模制造来降成本。我们年设计一条线是2个G瓦时,现在新设计的线产能要达到4个G瓦时。通过规模的扩大、效率的提升来降低制造成本,这是电池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去做的。
第三,技术降本。比如我们把电机做厚,可以降低铜箔、铝箔、隔膜的使用,也可以变相提高涂布的速度、卷绕的效率等等。包括水性的和替代性的其他小材料(不是主材,除了正极负极以外)的使用,来降低一部分成本。规模和技术降本,我觉得是电池厂家应该做好的。
第四,一定要转嫁一部分成本给客户。这么大的压力,电池厂不赚钱,死掉了,我经常跟主机厂说,我都死了,我还有能力给你做售后吗?一个死掉的电池厂,搭载这个电池的主机,在市场上价格也会一落千丈。
第二点和第三点最能够体现企业在危机之下的生产能力,也是最重要的。
车企、电池公司、原材料公司谁更有能力拿到矿?
墨柯:第二个问题,车企、电池公司、原材料公司都在争夺上游原材料,这三者谁更有能力拿到矿?一般人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