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车

陈曼冬随笔集我是陈桂花出版开得迟,所

发布时间:2023/3/28 20:14:36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

陈曼冬。

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有点像迟桂花: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

正是桂花飘香的金秋,打开一本随笔集,读几页《我是陈桂花》,书香与桂香,混合在了一起。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桂花也是女作家陈曼冬,陈曼冬是杭州作协秘书长,朋友们又叫她陈桂花。

“桂花飘香的时候,《我是陈桂花》出版了。新书捧在手里,是开心的。我称这本书为“缝隙里开出的花”。陈桂花说。

《我是陈桂花》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陈曼冬近两三年里写的一些文字。作者说,这些文字大多数都是在时间的碎片和生活的缝隙里完成的,事实上书里很多内容,描绘的也是这样的缝隙。

她所说的缝隙,更多的是一种时空空间。比方说在家、在上下班的路上、在旅途中、甚至在排队等待时……在任何内心和思维存在的地方。她理解的这个缝隙是对于理想生活的追逐,亦是享受当下的世界。比如泡一瓶梅子酒享受时间的馈赠;看老照片想象那遥远的过去;读诗;看电影;看小猫咪体会它追逐自己的尾巴的欢乐……她用这样的缝隙,抵御繁忙、琐碎甚至有些糟糕的日常。

在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陈曼冬经常会思考,工作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她是杭州市作协的秘书长,很多不了解作协工作的人以为她的日常就是看书与写作,她时常付之一笑,说——且不论如果日常就是看书写作,那么也许看书写作就没有这样美好了。她始终认为如果能从工作中获得力量和快乐,并从中得到满足感,应该是理想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以为我是幸运的,虽然我们都一样的忙碌、琐碎以及有各种各样的求而不得。”曼冬说。

陈曼冬是杭州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小生活在杭州,大学求学,后来工作,曾在北京生活过十几年,曾经是一名大学老师,后来为了父母又回到了杭州家乡,从此定居下来。她出生证上的家族地址,离西湖很近。很多的童年记忆,家族往事,也落在了这本随笔集中。一个老杭州写的杭州文字,自然与新杭州人不一样。

在生活的缝隙里,在工作的缝隙里,在时间的缝隙里,心里的那颗从少年时代就萌发的热爱文学的种子不断地生长,然后开出了花。这朵花,就是《我是陈桂花》。

“我很喜欢一个词,叫做美好。我以为美好是一种境界。美,是相貌。好,是心地。”陈曼冬说。

陈曼冬和她的花小小。

以下是陈曼冬关于“陈桂花”名字来由的自述——

经常有人向我打听:曼冬姐,请问你们这里是不是有一个叫陈桂花的。

我出生在70年代最冷的冬天,那个据说西湖结了冰上面可以骑三轮车的冬天,原本的名字同桂花并无关系。倒是有个哥哥,出生在农历八月,那时候外公总是唤他做“阿桂”。但哥哥嫌这这名字女气而且土气,唤了也不应,久而久之,也便不提起了。

而被唤做桂花,其实是源于旧同事。

彼时我在北京工作,是一名大学教师。某一年的秋天和北京的同事一起出差杭州,仿佛就是现在的这个时节。是路上突然间闻见桂花香的,在微雨的黄昏。那香味儿,起初若有似无,羞羞怯怯的。正疑心着,驻足四处张望,忽然一阵风来,吸进鼻子的,就是大把大把的香甜了。我于是说,呀,桂花开了。一脸兴奋的笑,是乍见之下的惊喜。心,跟着香香甜甜地一转,真的,桂花开了。那熟稔的香甜味儿,率真,浓烈,让人欢喜。于是便抬头找,那株散发着香气的树在哪里呀。眼前恍恍惚惚的,有一树花开,细细碎碎的,是一树丹桂,皓月当空,花香雾般飘缈。仿佛只需一棵树,就染香了一整个江南。北方来的同事哪里闻过这样的香味儿啊,兴奋极了,说没有见过桂花的呀,问这难道就是桂花树吗?她说第一次知道桂花,是毛主席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她说学到这首词的时候,老师只是讲桂花酒是一种用桂花酿造的美酒,但桂花树什么样子的,估计连北方的老师也没有见过。

忽然她扭头看我,看得我发毛。我问怎么了。她兴奋的指着我说,“就是你呀,香香、甜甜、糯糯;时而飘渺,时而浓烈。就是你啊,桂花!”

后来回到杭州。注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1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