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最近新能源汽车有点“火”。3月28日,一辆小鹏G3在深圳龙华区一小区发生自燃,整车烧到只剩骨架;4月5日,一辆爱驰U5在成都锦江区一充电站自燃;4月19日,奥动新能源北京杨庄站附近浓烟滚滚。不到一个月,新能源汽车自燃和起火的问题频发,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线。过去一年里,新能源汽车的自燃新闻也并不鲜见,可与之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万辆,同比增长1.6倍,无论是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还是销量增长率,均远超欧美。除此之外,中国新能源企业整体仍保持着凶猛的增长势头。据24潮统计,年家上市公司“新能源业务”(新能源车产业链)合计创收.76亿元,约同比增长96.39%。一方面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了世界领跑者;另一方面,安全性等问题让新能源车发展“如鲠在喉”。MLC曾在《那些杀疯了的“比亚迪们”》给大家分享了“比亚迪们”在智能化方面的尝试,本期我们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的“梗阻”,探讨当下破堵除梗的路径,共同展望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图景。壹产业“梗阻”有哪些?要想搞清楚当前新能源汽车破堵除梗的路径,我们得先知道产业“梗阻”有哪些?安全性首当其冲新能源汽车起火有多频繁?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给出的数据显示,年第一季度,国内接报的新能源汽车火灾共计有起。相比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上升了32%,整体上升幅度较高,而且,这要高于交通工具火灾8.8%的平均增幅。而究其原因,不得不提的就是电池的使用。当前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三元锂电池,它可以拥有更高的单体能量密度,提高了续航能力,而且经济实惠。但锂电池较大的不稳定性导致安全性较低,容易引发自燃或爆燃。新能源车电池起火原因大致可分为充电起火、行驶中自燃、碰撞起火、静置起火等情况。电池故障或充电桩不合规,也会导致汽车自燃。严重碰撞还会导致电池组变形、电池隔膜被撕裂及内部短路,或容易引发因易燃电解质泄漏而引发起火。如果因电池以外的原因诱发起火,还容易造成电池热失控引发爆炸。北理大对火灾状态和原因的统计图源:澎湃新闻补能焦虑日益突出“充电难”成为制约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至万辆,占我国汽车总量的2.6%,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一半左右。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披露数据,目前全国公共充电桩达81万个,其中包含广东、上海等前十排名地区的公共充电桩规模占比超70%,县城、乡镇则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高速公路充电桩达1.38万个,但也仅集中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未能实现全覆盖。充换电配套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及充电效率,均远远落后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1月21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连发两份文件,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促进充电设施规范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其中,《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性价比亟待提升近日国家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去年基础上退坡30%。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随即上调了售价,有的只按补贴退坡部分进行上调,有的则将原材料上涨成本也一并计算了进去。年12月27日,首批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正式上线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部分新能源车主表示采用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后,投保费用涨幅高达80%。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已有超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多方原因直接导致市场消费者的购车与用车成本在短期内大幅拉升。新能源汽车似乎已不如以往划算,许多因燃油价格飙升而转向选择新能源的各大车主,又要重新面对“买得起用不起”的问题。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成为了各大车企亟需重新考虑的重要问题。核心技术突破迫在眉睫从年起,科技部就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确立了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为“三纵”,电池、电机、电控为“三横”的“三纵三横”总体研发布局。21年过去,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与创新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基础性问题和底层技术未被完全解决,具备性能跃升的前沿技术成果还不多;电动汽车冬季性能受限、整车安全、大功率燃料电池缺乏等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明显,车规级芯片、车控操作系统、测试和验证装备等严重依赖国外;应用验证平台、条件和场景缺乏,部分关键技术突破后,在高度商业化与规模化汽车市场中难以快速落地推广……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提升和产业长足发展。贰安全可靠替代有多远?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硬性要求下,全力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梗阻”势在必行,国家及各地政府多措并举,与企业合力探索破堵除梗的路径。在市场发展方面,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指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双碳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而建立统一的能源市场,无疑将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供应市场的有效发展。在基础建设方面,在3月末至4月底的30天内,便有包括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河北、海南、四川及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等在内的13个省市区域,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以及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3月底-4月底30天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基建相关政策图源:小特充电值得一提的是,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统一布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深圳市坪山区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车联网先导区,相关测试、检验报告与各地国家级平台互认。在新能源安全方面,年4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从设计、生产、服务、事故响应、网络安全等方面提出22条原则性要求,明确指出提高动力电池在碰撞、挤压、浸水等状态下的安全防护能力。在技术创新方面,今年2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科技、教育等配套领域建设,将新能源的战略意义提升到加强基础科研教育的层面,同时还要加强产品技术的顶层设计。4月,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确定了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以专栏形式部署了相关示范工程,并制定了技术路线图。自上而下的推动力需要与自下而上的突破力形成合力,方能打通产业“梗阻”。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可靠替代,离不开来自企业层面的澎湃创新动力。以比亚迪为例,作为一家横跨汽车、电池、IT、半导体等多个领域的企业集团,比亚迪拥有全球领先的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核心技术,以及全球首创的双模技术和双向逆变技术,实现了汽车在动力性能、安全保护和能源消费等方面的多重跨越。其中在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开发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和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应用于电动商用车和电动乘用车领域,解决了电动汽车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和续航里程等方面的全球性难题。事实上,比亚迪一直在通过多种路径不断挖掘节能减排的的潜力。目前比亚迪已正式启动了坪山工业园“零碳园区”项目,致力打造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零碳园区总部。坪山比亚迪工业园立体化智能化绿色交通体系图源:科技统筹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率先在换电模式、光储充检一体充电站、绿色智慧无人矿山、电动船舶等多领域进行布局,多路径解决方案和产品多样化不断为市场提供高性价比优势的全新解决方案。今年1月份,宁德时代推出换电品牌“EVOGO”(乐行换电)。与以往换电不同的是,EVOGO提出了“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消费者换电时可以任意选取一到多块电池,灵活匹配不同里程的需求,做到“按需换电”。政企合力,相信实现新能源汽车安全可靠的替代将很快到来。叁下半场图景怎么画?新能源汽车未来已来,但产业的下半场图景将如何画?画成什么样?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窥见一二。绿色化、智能化标签愈加清晰“双碳”战略引导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成为必然。在此基础上,推动电动汽车主要使用清洁电力,全面实现汽车零排放指日可待。以电动化为起点,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标签也将愈加清晰,赛道未来的竞争将聚焦智能网联,下一代汽车超过80%的变革会来自电子电气架构、芯片和软件,“电动化+智能化”将是企业致胜的亮点之一,智能与电动会深度合体,跨界创新将更加活跃。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广提步加速年伊始,在乡村振兴、绿色消费等战略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下乡再次被相关部委列入重点工作。近年来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支出增长均快于城镇居民,其机动化出行需求迫切。尽管国内汽车新增市场已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扩展、转移,但整体汽车渗透率仍然严重偏低。未来几年,如果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机动化出行需求,预计将会成功撬动一个亿元规模的超级汽车市场,成为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不可否认的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助燃剂”。但随着乡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新一轮汽车下乡的着力点不再仅仅定义为扩大消费增量,更不是为了消除现有的库存产品,而是要紧扣当前市场增长潜力最大的更新置换需求,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空间。各路企业入局竞争逐渐白热化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叠加政策利好,吸引着各路玩家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传统车企集体入局。吉利、上汽、长城汽车先后成立极氪、飞凡汽车、沙龙汽车等中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则携手电竞战队,开始了差异化竞争。互联网造车企业强势入局。小米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总部已落户北京经开区;官宣“不造车”的华为,不断与车企展开合作,拓展其自动驾驶生态。外资车企来势汹汹。据德国媒体Welt消息,年内,大众汽车将在中国扩大电动汽车年产量至90万辆;宝马将在中国市场将新能源产品扩充至7款;奔驰则立足中国市场将推出21款新产品,其中包括8款纯电及插电混动车型。传统的自主车企、外资车企和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已然形成三股势力,角逐未来新能源汽车“战场”。今年年初,发改委相关部门正式确认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将在年底终止,自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将无法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这意味着,这项持续了12年的新能源红利政策,即将在年底彻底取消。新能源汽车的“后补贴时代”就要来临!在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各家车企已开始对年补贴退出后的市场进行“预演”。产品性能,造车技术,整车服务,以及“粉丝经济”等软硬综合实力竞争领域都将成为各企业的争夺点,创新力、服务力、核心技术以及完整产业链都将决定市场份额争夺的最终结果。解决供应链短板成为发展重点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我国基本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但正如上文所说,我国在车芯等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受自然灾害、基础设施障碍或地缘政治摩擦等影响导致的断供风险依然存在。对汽企来讲,供应链是决定企业生存的战略因素;对国家来讲,只有抓住机会加快布局,加快建立强大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供应链,才能真正实现汽车强国。总之,面对未来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仍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生态尚需健全等问题。唯有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的优势,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一个台阶。-End-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