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机车 >> 电机车资源 >> 四大关键词回顾2018电三行业,2019
年已经过去了,在电动自行车、电摩与低速四轮车的规范过程中,电三每一次都成为各种政策的“连带伤害”,而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年,这些关键词不仅证明了这一年中我们的奋斗,更让我们可以一探未来的究竟。
环保
“环保”这个词,对于所有电三行业都不陌生,也都让业内人士“叫苦不迭”。在今年,全国各地都经历了“环保督察”、“环保督察回头看”、“环保强化督查”等,多轮次、高密度、高标准的环保检查。
环保浪潮其实在年便已拉开帷幕,相信很多人对于年的场景还记忆犹新:数以千计的电动车企业被关停;多地的电动车一条街、电动车城一度成为“空城”;老板跑路;工人失业;配套商在工厂门口拉条幅讨薪;电动车合同诈骗频发……
而年的环保巡查则密度更大:
年5月25日,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将全面启动,各督查组进驻时间约为1个月。而在这第一批的“回头看”中,河北、河南、江苏、广东,这些覆盖了上千家电动三轮车及配套生产企业的区域都无一幸免;
年6月11日,“-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第一阶段开始,至8月5日结束;而第二阶段几乎紧跟第一阶段,在8月20日启动,如此密集的行动使得在京津翼三地的众多厂家在同一时间段内经受了多次突击检查。
而江苏、浙江等省以及其他各地市,在环保督察组巡查的同时,还进行自己本地的环保评估与检查,从3月份开始,全年各地都会进行实时抽查,多地的环保巡查都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
当然,没有人会否认,环保是件好事情,然而在面对“生态指标”的时候,即使是金彭、宗申、淮海、小鸟、金迪、海宝等等这些不仅配备了极高水平的环保设备,还通过了环评的企业,即使是中央三令五申,各地出台政策,叫停“环保问题整改一刀切”的处理思路,然而在“特殊时期”,管他是不是一刀切,管他什么企业,也不得不“一视同仁”。
而这些,对于行业的发展这蒙上了一层阴影,是啊,如果说没有环保设备、没有过环评,那是违法,受到影响也认栽了!可如果企业花大价钱引进了环保设备,也过了环评,最后还是和那些‘杂草’一样被限产、关停!那不是有没有设备都一样,过不过环评都一样,搞环保一刀切,最后都落得个限产、关停的结果,那么何谈公平?找谁说理?
但现实仍是,环保这堵墙在还会立在那里,但希望这堵墙能真正的发挥作用,让有环保设备、过环评的企业放开生产,把那些杂草们挡在墙外!
资质
资质这个事,其实已经说得够多了,而在年,“资质”二字则更牵动企业的神经,在年的年底,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终于出台,对于电三来说,在如此阴霾一年的结尾,也终于见到了黎明的曙光,而这一曙光便是对于“资质”问题的放开。
业内人士都知道,“资质”二字读作“严苛”。
毕竟,依照《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摩托车行业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摩托车准入管理事项的通知》四项法规,取得资质难如上青天。
除了在生产条件、设计检测能力、相关技术要求等有着种种规定之外,更是对项目总投资(不得低于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得低于1亿元)、其中设备投资(不得低于万元)以及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万元)等都有着具体的规定,对于其名下子公司与分公司也有着严苛的详细规定。而作为电动三轮摩托车的生产厂商而言,还有更多的要求。根据相关文件的附件,“《细则》附件一所列的全部46个考核条款均应覆盖三轮摩托车”,除此之外,“根据三轮摩托车产品及其生产特点,在进行现场考核时,对《细则》附件一有关考核条款补充审查”。
也是因为此,许多企业便选择动了心思,试图浑水摸鱼,采用“挂靠”的方式“取得”资质进行生产。显然这一方式有着极大的“优势”,其操作“成本”相较于几亿的资质申请要低廉得多,虽说不能一劳永益,但是至少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解决”资质准入问题;而对于已经拥有资质的企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双赢”,毕竟单单挂靠费一项便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而在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挂靠”可以说是彻底歇菜,《管理方法》中明确规定,“依法取得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不得出租、出借、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而在其后工信部会议对此的解读中更是进一步明确了两点,首先是异地生产违法、违规;其次是必须在公告企业所在厂区生产。
然而,再关上一扇违法之门的同时,打开了多扇机遇之窗。
首先是关于“企业集团化”相关规定,《管理方法》中明确指出,“鼓励车辆生产企业实施企业集团化管理,对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和监督。”,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集团……对准入许可审查要求予以简化;其某一成员取得许可的车辆产品,可以委托取得同类别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的其他成员生产”。这样,通过资源的整合与重新分配,使得原本无法取得资质的几家厂商能够取得其所需的资质,通过联合取得生产资质,同时可以让各方的经验、技术、服务等更好地进行分享交流。
而另一条,便是“委托生产,产研分离”。《管理方法》中同时指出“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研发设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这一条不仅允许企业间委托加工生产,还可以产研分离,研发企业借用企业生产能力申请准入,这无疑对于一些有一定实力但暂无准入资质的企业是重大利好。
这一切关于“资质”的规定,都鉴定了我们对于政策的理解与判断,站在那些业界良性发展的企业角度来看,政策是扫清竞品的,是良性发展企业的护城河,行业“优秀玩家”的底线和合规性远超其他“小玩家”,只要踏踏实实进行发展,遵守法律,发展是水到渠成的,政策只会助推企业的发展。
关门
这一年的艰难,在“关门”二字中则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慨。很多事情的发生,或是天灾,或是人祸,或是二者兼备;而“关门”,则几乎全为人祸,鲜有天灾。而总结下来,“关门”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所不容;二是自身发展走入了死胡同。
政策不容这一“死因”,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在菏泽市有关电动三轮、四轮车一刀切治理中那些牺牲了的厂家、经销商们。根据菏泽市相关会议透露,菏泽市经信、工商、质监等部门在治理中,逐一到各县区超标电动车生产、销售企业进行督导检查,禁止生产、销售超标电动车,在菏泽治理电动三轮、四轮车之后,45家生产企业目前已关停了32家,转产1家,市区家销售商铺已关停了家。
也就是说,超过70%的生产企业关停转产,家销售商铺竟然只存活3家,而究竟有多少普通消费者家庭受这一政策牵连,我们不得而知,这一“关门”,所换来的“涉及电动车的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了44.3%,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3.3%,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近3倍”这一“治理成效”,是不是就不那么耀眼了?
类似菏泽这样,采用疾风骤雨式的“菏泽速度”来进行管治,无论是对于生产企业、经销商还是消费者,没有一丝一毫的反应时间的“政策”并不是只有菏泽自己,但在类似政策下,忽如一夜春风来,超标车辆全下台,因此而“关门”的企业与经销商,只能成为了“懒政”的牺牲品,此为“关门”人祸之一。
而另一“死因”,则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托尔斯泰曾写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而在企业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活下来的企业是相似的,而“关门”的企业,则是各有各的原因。
有的企业的经营不善属于鼠目寸光,只重视短期利益,例如常州某老牌电动车厂、广州某电动车厂与重庆某电动车厂等企业的破产便属于此类,在通过一些“露骨”的刺激营销、低价的恶性竞争等手段获得部分短期订单与客户后,不选择去进行产品升级、技术创新,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用心造车,没有造出好车,没有真正走进市场,对于质量、资质、环保等,此类人祸,必然“关门”。
而另一种经营不善,则更是人祸。在今年,河南汝南县某企业被法院破产拍卖,而其背后的故事则令人唏嘘。该企业在汝南县大招商之际入驻汝南,年9月的报道中透露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占地50亩,建成后可年产万套电机、电动车车架等电动车配件而这一号称投资3.7亿元的企业在招商签约1年多时间后,年4月3日,就因为河南某公司工程款万元及利息被其申请诉讼保全、随后查封;在年7月至11月,该企业也前后三次因为未按规定提交年度报告信息与登记的住所与经营场所未取得联系等经营异常原因,被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3年内且依照《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而该企业的原投资人也陷入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诉讼中,这种种都不得不让人怀疑所谓“经营”究竟是什么性质,而“关门”,则更是必然的事了。
而在年,“关门”的新闻或许还不会停止,行业洗牌势必加剧,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关门”速度加快,杂牌、低价车电动车厂家“关门”数量也势必越来越多。
涨价
无论是对于“环保”的要求,还是对于“资质”的取得,抑或是对于保证资金链与企业生存不“关门”的要求,“涨价”无论是在年还是年,将成为一种必然。
作为整车厂而言,3C认证的全面实施,不仅是对自身,更是是对电动车配套厂质量的整体拉升。电机、控制器、电池、塑件、充电器等等重要部件,在年必须通过3C认证才能让企业为之买单,否则整车企业购买之后也无法进行3C认证,而相关政策在年在部分地区已然施行,许多企业也早已未雨绸缪,开始进行更新。毫无疑问,3C认证将淘汰质量低劣的厂商,从而提升配套质量,同时也增加了配套件的出厂成本。
同样,对于电三行业而言,新出台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在多项技术中都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迫使配套厂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否则难以达到规范,而这对技术升级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整车厂还是相关的配套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成本的增加。例如在年,占全国60%充电器市场的安徽天长市迎来了大整治,近32万件充电器产品宣布召回,立案查处25起,结案13起,涉案金额达20余万元。这都不难预见,技术上的拔高,不止将淘汰众多不达标的配套厂、整车厂,还会让达标的配件厂、整车厂面对成本的压力,选择进行涨价。
而这,还没有算及每辆车3C认证费的分摊、资质申请费用的分摊、发票成本的分摊以及原材料涨价的影响,而在消费者层面,对于上牌费、交强险与驾驶证考取等费用,在年,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涨价”这一趋势从年初开始便已不可逆,而在未来的年,这一趋势或许愈演愈烈。据估算,对于电动三轮车而言,在年,每辆电三的涨价幅度将会在0元左右。
但,与“涨价”相伴随的,便是“价格战”,在上牌、资质等的要求下,“涨价”已成定局,然而,在我国,仍有多数的乡镇村,对于电动三轮车上牌、管理等政策尚未实施,市场仍存在真空,同时,许多厂商也会趁此机会,在终端进行“甩货战”、“清库存战”等等,而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无疑就是“价格战”,因此,在上述地区,价格战或许会“更疼”。
然而,这种疼痛只能是一种“阵痛”,随着管理的深化、专业,监督体系的完善,这种阵痛势必将成为过去式。
结语
当然,在年,还有许多的词汇可以成为行业的关键词,可是都不会像“环保”、“资质”、“关门”跟“涨价”这四个词一样,能够把整个行业的年串起来。这四个词的背后,是行业环境更加良性,是管理与监督更加专业,行业停止野蛮发展的缩影,我们相信,在年,行业将更加正规,对于按照游戏规则参与的企业将有着更大的发展前景,而那些劣质、杂牌的杂草们的日子,则会更加难过,行业未来将至,未来可期。